这是我们儒家最基本的一个理念: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局限在小圈子里面做道场。即使主办单位编简报、发综述,阅读简报和综述的还是小圈子里面的人。
天下生民,每个人都需要经过儒家的道德教化,都必须在做人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04年,中国政府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1994年,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共同发起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山东大学设置儒学学科并单独招生。2013年11月26日,习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治国与做人等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孔子及儒家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重大影响和时代意义。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在国内外的重要讲话中,几乎都要引用孔子及诸子百家思想。为此,儒学内容要生活化:让儒学回归伦常日用本色。以宗教的性质来界定,好像全部具备。
在古代,礼有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汉代时就是以这样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所以很多人就装作很孝,父母死了、埋葬了,他就在墓边搭个草棚子待上三年,有时还不封墓道,在墓道里生活三年,沽名钓誉。围绕着五经这时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纬书,有经就有纬,就像我们织布有经线也有纬线,地球也有经线和纬线。现在学校中不也有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聘任礼吗?这些都是大事,所以要齐之以礼。
《礼记》里记载有各种各样的礼,最重要的有六种: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朝聘礼、乡射礼。因此汉末学风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玄学,意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二是修前朝历史,就是修史。他认为儒教至少是具备了宗教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它有其经典,有基本的教义,还有传授传播这些教义的儒士,还有宗教的仪式。所谓修史就是为了吸取前朝的历史经验,吸取前朝兴起的经验和灭亡的教训,中国非常重视历史作为借鉴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两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纬是配合经的,这些纬书对孔子做了描述打扮,说孔子的脑袋很大,脑袋上还有坑,有河马那样大的嘴,这种描述下孔子已不是人了,而是一个神,这就将孔子神化了。乡射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生活,体现了尊老爱幼这样的精神。纬书出现后,对这方面的介绍就更加细致,所以儒家在汉代有类似宗教化的趋势。
推举都是基层推举,由乡里或村里推举,层层上推,大家公认这是个大孝子就可以推举,当然也不是随便推了就算数,还要认证。哪些人会被推选出来呢?当然有很多的条件,但有一条最重要,那就是孝廉,孝和廉是基本条件。
到汉末就出现了一大批伪君子、假道学,人们对这些现象非常痛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我们不能因为它起着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的社会作用,就忽视了其作为中国宗教的特殊性,而恰恰要重视由其特殊性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异,从而弄清楚中国宗教观念的特点,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宗教观念。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者又提出来一个观点,即儒教也是一种宗教。丧礼就是人死了,死后要隆重地悼念,为什么?报恩啊,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报答父母之恩,社会风气就会变得淳朴。西汉时期,我们知道定儒家于一尊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当时的一些儒生,主要是董仲舒的建议,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种礼把整个社会生活、个人生活都涵盖进去了。祭礼,也是一种报恩,祭天地山川,天地山川赋予并养育了我们的生命。
他的理论主要是,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宗教,中国的文化里面也有宗教。自近代以来,中国很多人就认为儒教不是宗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为了避免儒教和现今宗教相混淆,就都称儒教为儒家了。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取得了政权稳定下来以后,首先要做两件事:一是制定和完善各种各样的制度。我们说,即便说它是宗教,它也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殊情况:儒教虽然起的作用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但它的整个理念和表现形式却是很不相同,这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梳理。
汉代儒家地位急剧上升,特别是在东汉。首先,我们说儒教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它发生于汉代,主要在西汉。
当汉武帝宣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到他的孙子汉宣帝继位时,还有儒生向宣帝提意见,说他治国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方法去做,汉宣帝就明确地告诉他汉家自有制度,向来是以霸王道杂用,奈何纯用儒家。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他在墓道中什么都干。婚礼就是合一姓之好,传万世之宗,传宗接代。这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你当再大的官,父母去世都要马上停职去守孝,明清都是这样,这是衡量一个人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混乱是因为没有社会秩序层面的共识,迷茫是因为没有人生价值观层面的共识。问题是眼下有一种怪象,在面向大众的儒家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一些肚子里有货的专家学者反应平平,却对半斤鸭子四两嘴的大师们叫好叫座。
主要社会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兼常务副秘书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明]薛瑄:《薛瑄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2] [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牟钟鉴:《大陆当代儒学巡礼》,中国儒学网 [5]余世存:《六经责我开生面》,余世存的共识网·思想者博客 [6]李祥熙:《儒学普及应借鉴台湾人间佛教的作法和经验》,共识网 进入专题: 人间佛教 儒学 。2012年,孔子第79代嫡长孙、衍圣公孔垂长首次来访大陆,并在尼山举行春祭、在孔林举行家祭。
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后经南怀瑾、扬振宁等人的倡导和推动,大陆学界和民间迅速跟进。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向何处去,在一定程度上要看中国家庭向何处去。
启示5.人间佛教的成功在于,将原本出家人的戒律佛教,变成了众生皆宜的普适佛教。六是在视野层面着力国际化。2001年,武汉大学首创国学试验班。如何使社会成其为人的社会,与动物世界相区别。
包容儒家文化,邀请牟宗三、唐君毅等儒学大家到各地讲学,甚至邀请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水野弘元到台湾讲演。总书记同汤教授亲切握手、促膝交谈,了解大型文化丛书《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199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儒学研究机构-,中国孔子研究院在山东曲阜市成立。充分利用现存文庙,举办春秋祭、成人礼、开笔礼等传统礼仪活动。
台湾人间佛教的作法和经验主要有:一是在理念层面着力通俗化。大陆儒学复苏虽然走过了30年的奋斗里程,但远未产生像人间佛教那样广泛的影响。